每一篇"老何與牙"的誕生,都代表老何獲得短暫的喘息時間XD
因為喘息時間太少,所以注定無法成為常態性的訂閱制部落格,寫爽為主 🙂

這裡的風景及設備配合起來…就像天生麗質不用太努力的正妹
好的~第三篇終於講到了第二到第三行的故事:

咬合+美觀
自然之美,功能及外觀的健康與和諧渾然天成,我們就不再用奇怪的黃金比例去亂套了(連透視感都不清楚的文章就別浪費人生去看了)…反正看起來順眼就是美,配合一些世俗流行就是討喜。
但治療這檔事,在看起來順眼之前,總得有個目標可供參考

其實也不用記啦,就去想像一個健康功能、整齊內縮排列的6根橢圓柱,前面2-4根是正面比較扁的那種,側門牙比較小顆,然後上面包著紅色的軟質矽膠,此時什麼zenith、embrasure就自然而然的和諧了。和中線及下唇等對齊,就會覺得左右是對等的,牙齒和下唇和諧就會有好的發音等…
所以呢,簡言之,人們看到健康又整齊,功能性外形又和諧,就會覺得順眼,照這個方向去做不會差太遠,記得要也拉開一點距離去看臉部的和諧度。

可是…這樣下來,是不是每個患者都要做矯正才行?
這是不現實的啦~我們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咬合面歪斜或是牙齒不太整齊,可是已經能達到功能性滿足的咬合,如果這種設定同時可以滿足minimally invasive的目標,那何樂不為呢?
但又要看起來順眼好看…那那…>"< 那就是老何要提的重點
功能與美觀雖是一體兩面,但細節及處理程序要分開來看~

在整個流程表的第10圖,我們其實已經全口有了臨時假牙,也調整完成了咬合。此時的治療剩下軟組織及美觀的細節,圖中的11-15就是在做這兩件事。
由於DSD及臨時假牙早就把大綱做好了,我們此時就是進行精確的觀察及調整,但不需要再去想太多關於咬合的事了,前牙的咬合結果可以用兩種方式轉換(圖10):
1) custom incisal guide table
2) digital copy
外形美觀還有最後的調色,在圖14,
–> 重新DSD,修正錯誤,最後再進行外染調色。
我們為了功能美觀兼具,牙齒不一定長的像牙齒…
舉例來說,上前牙常會為了得到好的guidance,在palatal加厚到每一顆牙都可以均勻碰到,這種palatal加厚,就是"長的不像正常牙齒的假牙",如果患者能適應,ok的~
另一個例子,我們會去調embrasure,明明底下沒有干擾,但我們就硬要為上顎犬齒近心做出embrasure+wear facet,為何???
…因為看起來比較帥 🙂
—————————————————————-
補充:
以上的美觀治療是快速流,我們把燒瓷這件事簡化為3D外染,但事實上,我們能這麼做也才是近幾年的事。傳統這處理前牙美觀還是得燒瓷,而真的要得到真正立體的層次感也是要靠燒瓷。底下圖片是外染系統的效果demo,其實真的很不錯呀~現今對於前牙多顆的患者,常常是這樣就過關了 🙂

當然,堆瓷牙的美好及學問不會因為有新武器而喪失,反而是與之共舞的,數位的年代不是代表凡事只有平面化,而是重新定義了精準
(這部分在植牙及軟組織處理的篇章會有進一步著墨,可以期待一下,明年某天會寫XD)
那傳統"慢慢穩穩做"怎麼做?
–> 重新 DSD,再依照設計做一次臨時假牙
–> 再重新評估,再微調臨時假牙
–> 數位copy
–> 分析空間顏色
–> 分配堆瓷及coping空間
底下就是一個例子



門牙的外形是第一關,門牙的顏色是第二關,可以想清楚每一關要專注解決的項目才有辦法針對性的解決問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合作團隊都要能理解這樣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