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牙科比色-臨床關鍵認知

過年才有機會寫文章XD 趁著最近的演講要講到這個主題,我們來聊聊比色吧!
前情提要:ΔE這個計算顏色差異的小東西,有空看看有益身體健康XD

Color in Dentistry-ΔE Part1

Color in Dentistry-ΔE Part2

Color in Dentistry-ΔE Part3

Color in Dentistry-ΔE Part4


身為一個臨床醫師,現今最方便的比色方式是什麼?
其實還是拿起比色板,眼睛對一下,相機拍一下比色照就算過關了。

沒錯,極度簡化才是我們追求的,但在減法之前,我們要充實一些背後的知識,在簡化過程中才不會翻車,出了奇怪的問題也才知怎麼修正。

1,正確的光源
標準的光源是我們在校色系統中的準則,所以需要遵守,但是…
成分不同的兩個物體,在某種光源一下看起來顏色一樣(同色異構),在光源二可能看起來可能會不同。牙醫師不可能限制患者,只活在標準光源之下吧?
所以我們至少要在兩種不同的”常見光源”下比色才會比較安全,所以:
眼睛比色–>診間的室內照明充足且演色性高,暖白光,直接用來比色具一定的代表性(夜間)
眼睛比色–>白天診間的採光充足,陰影下的日光,也是具代表性的光源(白天)
相機比色–>相機閃燈比色拍照
相機比色–>相機閃燈偏光比色拍照
簡言之:不要只有一種比色機制,而肉眼比色就是最簡單的一種,不要偏廢只用相機。

只要物件反射出的光能在人眼三原色的視錐細胞引起同樣的刺激即可引發同色異構現象,光源改變則反射光分布不同,自然同色的感受就不復存在了。


2,內插法原理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erd.12553
本人在幾年前寫的文章,想說真的很冷門,沒想到還有人引用XDXD
文章的結論中,自己覺得最實用的部分,其實是親自驗証了我們不論用閃燈、偏光、比色機去測定牙齒顏色,都一定會基本符合線性的原理。

圖中空間中的座標軸分別代表用偏光、雙閃直打、比色機,三種不同機器的比色結果,呈現高度相關性。 舉個實際例子,有A、B、C三顆不同的牙齒,
在L值方面的排序是A>B>C,在a值方面的排序是C>B>A,在b值方面的排序是C>A>B,這樣的排序結果其實不管用什麼方式測都一樣的。
在實際運用上,例如某顆牙的顏色介於A1-A2之間,較接近A2
你放上A1及A2比色板各拍一張照片,技師理論上該要能做出介於A1-A2之間的顏色,更強一點的技師就能更接近A2一點點。
這個原理看起來很廢是吧XDXD…
但在臨床上,你找不到完全一樣的比色板時該怎麼辦?
找出一支最像的比色板可能不夠,但找出兩支可以內夾你目標色的比色板就行了。

3,表面質感影響
同樣的材質,同樣的光源,同一張照片…
所以,我們不怕同色異構、不用擔心機器的校正出錯…但還是看起來不一樣啦!!!
那…我們追求的是”真正的顏色true color”還是”看起來的顏色appearance”呢?
這個倒好回答,看起來的顏色比較重要!
那你怎麼去控制光源的品質及光源角度?柔光和硬光看起來也不一樣怎麼辦?

另一方面,實際臨床流程上,邏輯問題來了!
你是要先模仿牙齒表面質感還是要先模仿牙齒的顏色?
我再具體一點,請問要用哪一台比色機或相機?假設他們都是準的…
那如果比色機和相機不同色、相機閃燈偏光看起來也很不一樣,但都是準的…
而且牙齒不是塑膠板、有enamel透度在…更亂了…

各位先不要死XD
先想一下:
1,你用偏光拍攝、比色機取色,是不是有效的去除了多數反光的干擾了?
->用來選取主色很合理
->先拿來用當基調
2,你相機閃燈拍下去那張、你拿起比色板去比色,是不是就是一種追求”看起來的樣子”的動作?
->用來調整質感很合理
->再拿來調整
3,我們的後牙不會有那麼多反光,前牙比較多有不同方向的光源
->後牙其實不一定要玩偏光及比色機,相機比色板拍一下就好
->後牙的拋光質感模仿也不是最大重點,因為不太容易看出來
4,目前沒有量化質感的臨床好方法,但你連比色都不見得準了…
->比色的精準為先,質感先做大概,留到臨床最後調整
->我們需要模仿的質感區間有限,牙齒基本是半光滑到光滑,沒有牙齒表面像沙紙的情況

重點是:
1,儘可能接近,但留最後質感到臨床調整
->你要買至少能呈現2種不同等級拋光的kit
->現場觀察質感
2,臨床很有可能要調顏色
->診間要買一台可以改色的瓷爐
3,最後的顏色和質感是在一起微調的
->為何臨床改色偏好用液態瓷系統

4,數據/工具/目標
->可接受的色差Acceptability threshold: ΔE00: 2.25 (ΔE76: 3.46)
->可感知的色差Perceptibility threshold: ΔE00: 1.30 (ΔE76: 1.80)
->標準化拍照/比色可能最小誤差值:推估大小約為ΔE00= 1(您可能更小,僅提供我的實驗數據)
個人認為技師作品顏色誤差值應該追求要在ΔE2以內比較合理(兩個相鄰色板的色差約在ΔE 3-4)
數位比色這件事要應用前,真心建議要先了解色彩空間及電腦顯色的基本原理,不然人云亦云常會花白工。


5,最基本的問題還是要注意
->牙齒脫水的時間問題
->stump shade的要拍要比
->牙齦嘴唇反射的紅色調
->比色的背景
->患者參與顏色的決定及確認
->貼片在黏之前的模擬和黏完的顏色不會完全相同
->相鄰的牙齒在透明度上盡可能避免不同
->想持續進步修正,一定要找一套已有多人在用的數位比色系統乖乖套用
(我知道很貴很商業,現在軟體每年收費,懂的人會知道許多設計不盡合理,用料不太高級,我也不喜歡,但沒辦法…和技師合作需要一個既有模式為依歸,能用有在用才是重點)


偷懶了很多很多細節及篇幅,但不管了^^!
建議值的提出是基於原理,如果你是大神或是完全的初學者,可能不完全適用
比色這件事,可以盡可能用心努力,但沒有絕對成功達標的…這點牙醫師/技師/患者請務必各自彼此理解,人生不要把自己搞太難^^…畢竟正常人的兩顆正中門齒的顏色差都可能ΔE>1了
(我很有覺悟,顏色不對重做是ok的T_T,但ΔE<1,且要通過不同光源考驗,這很有運氣成分…)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