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9)- little secret of cementation

我們還是力求interproximal area可以fit,但有時現實人生呀…所以這個方法是在消除這一些小小不fit的招式,而平常其實也都可以用,出包率會降不少

Cementation 或說是"bonding",算是BPR的重要關鍵技巧之一,而好玩的是,也是最沒被標準化的步驟、最容易出包的步驟。

隨便,我們都可以舉出3-4種不同的方法,各派都有道理,從IDS、加熱樹脂、先cure vs co-cure、用第幾代的bonding system等等…重點是,有哪一派在臨床的成功率比較高嗎? 這個文獻目前無法告訴我們…老何真心建議,避免信仰教條主義,靈活在各不同的狀況應用各種方法就好了。

如果要在臨床上選一個最好的方式從成功率看不出來…那就先由操作的思維去切入吧! 先找出你比較不會出包的方式,再去優化,或許也可以看手邊有什麼材料而用特定方式,都可。

重點來了,不管初學者或老鳥,最容易出什麼包?
老何的經驗中是這三大失誤魔王:
1) BPR沒下到底,位置錯誤
2) inter proximal有gap、step等等
3) 該死的cement清到懷疑人生

而三大魔王的攻略分別為:
1) BPR沒下到底,位置錯誤
–> 流動性好的cement,清完double check
–> 少用加熱樹脂? 小心填補用樹脂可能會壓不到底(要看清楚)及黏彈性回彈(要一直壓著),見仁見智

2) interproximal有gap、step等等
–> 一定要看清楚、勾清楚interproximal有沒有fit
–> 利用cement去封住不到完美fit的鄰接面

3) 該死的cement清到懷疑人生
–> 清完95%再cure
–> 善用self cure, dual cure的cement,時間抓好,仔細清
–> cement 往往會比填補用的樹脂來的好清很多

期待大家都能順利的找到自己的方式 🙂

那老何接下來提供的是自己臨床上一般case最常用的方式,針對三大魔王的效果
1) 80分,透明bond有助看清各處,避免死角,但dual cure有時間限制,要盡快開始清來確定定位無誤
2) 99分,無理好用的神招,但如gap稍大時該repeat或換成高強度的流動樹脂較適合
3) 90分,好清度只輸熱樹脂一點

重點:透明pre-curved的band、dual cure cement + 專屬的bonding、不急著抽band

看片:

抽band的時機點,在影片中是早了,因為用的是dual cure的材料,如是用light cure的,那就得光照後最後再抽唷!

老何在第二個影片中有儘可能畫出這個方法的示意圖,看了應該就能明白
因為懶,所以就沒有一步步說明囉 🙂 以大家的聰明才智看一兩次就明白了~

2則留言 追加

  1. andy 說道:

    何醫師您好
    請問一開始下的到底, 上完RD牙縫變緊導致下不到底, 嘗試使用wedge效果也不佳, 何醫師會如何處理?

    1. WayHomeDental 說道:

      用沙紙條拉一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