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講一下老何這次來IDS的個人看點,很個人化的,請小心服用!
1,看材料,例如polymer在牙科的運用
2,看AI應用
3,口掃機的進化,基本原理的精煉及色光的比色可能
4,數位顯微鏡的可用產品及解決方案
5, CBCT/microCT的運用,尤其是印模
6,高速3dp的解決方案
7,face scan/ pros的整合
8,診療椅相關(支架、光源等)
9,其他每次都會進步一點點的東西: niti, resin, impression material, bioceramic, ultrasonic, Lazer
Day1, 我在Bonn吃香腸看貝多芬,偷懶沒去XD
Day2, 開始了死觀光客的亂逛亂問…
首先看到3dp結合不同材料製造的牙科模型,soft tissue可以翻開,很適合當OD or implant的教學模型
實際看到金屬列印,覺得滿不錯的,有潛力成為metal framework的主流
看到Bausch,咬合紙的大廠出了類似T scan的咬合分析器,上面的感應咬合紙是耗材,一張約300,可以color coating,可以記錄動態,主要是價位不錯
看到手術專用的診療椅,可調性很優,多了可以側傾的功能
看到3M即將推出的樹脂乳牙冠,用U200就可以黏了,又比zirconia好調整,我覺得應該有機會大為風行。
Tokuyama出了可以加stain調顏色的樹脂,滿有趣的,明天找時間多看看
咬合器有很多副廠,價位合理,不過以使用者觀點,寧可買便宜原廠品牌(例如bioart),不用擔心整合度,也不會被說用仿的
3DP材料多如牛毛,以使用者觀點,當然選大廠或是台灣廠(例如陽明團隊),買的是穩定度及技術支援
CBCT看到兩家比較有興趣的,Ray和3shape的x1,
Ray(FOV 20×20很吸引人)有結合臉掃及摸型掃描及CAD/CAM解決方案(planmeca也有),其中強調模型掃描的部分我滿期待的,目前解析度到100um,用他的micro CT到60um,年底會出一台CBCT可以模掃到30um,似乎可以等等看。
3shape X1(FOV 15×15 也不錯),多了頭部穩定裝罝,這是殺手級應用,影像清析度大增,也可以臉掃,令人心動
剛提到這兩台,臉掃可以到耳朵,比起之前的機種合理多了,耳朵是pros的重要參考點
臉部掃描終於仔細看了Zirkonzahn face hunter,一如老何比較分析過的,固定式結構光可能是臉掃最好的方式,配合他們家原本就很強的CAD/CAM系統,看起來是很完善的了…不過反思,臉掃的必要性及mounting的方式,這都有討論的空間。
口掃機當然也好多好多種,今天看了3shape的新一代,check蛀牙的功能,身為od/endo醫師只能說感動! 使用這個功能要裝另一個頭,紅外光源從側邊來,check crack也是超適合,偵測率不是問題,因為這是回到牙醫師的責任,一如你在看x光片,目前x光機也不會告訴你哪裡有蛀牙(你可以想像蛀牙偵測將來多了AI,bite wing+口掃 會是多棒的事)
Exoplan是看的重點之一,因為植牙導板和植牙補綴如果可以同時規畫,可以省下大量時間。老何很仔細的一步步請廠商從植牙規畫到immediate loading的臨牙都做出來,有問題就問到底,心得是:這套軟體很不錯,但有待加強
不錯的點是和CAD軟體整合度高(廢話,人家就exocad的add-on),CBCT的功能不馬虎,比之前網路版好多了。還可以算sinus的容積,小驚喜。
不過要加強的是他沒辦法做bone guide, 沒辦法做bone reduction guide,植牙角度要自己看數字,而不能設警示或限制,sleeve的尺寸目前不能自訂,只能選資料庫中的…這類小問題我想會在更新時改善,我猜功能要到年底才會較完善,但目前版本應該很好用了。
植體也是個多如牛毛的市場,同樣focus在大場,實際摸了Straumann改螺絲孔角度的解決方案,和Dynamic abutment是一樣的(我認為比N的ASC技術面容易達成,我喜歡),比起dynamic abutment,有了原廠套件當然覺得比較安心。
今天還看到了欽章的全球牙醫通,主推是病歷系統,有著AI的支援,覺得很有發展性。
今天也看了林元敏老師帶的陽明團隊,有著很不錯的3dp材料(我自己也是user^^),另也看到pano結合AI,可以辨認缺牙、crown、植牙等等,這是很棒的事,將來拍完pano, 健保finding都自動寫好了,爽!
以上是第一天的隨寫速記,今天網速太慢,就先不上傳照片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