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的Zr framework的優缺點,重新列出來,一一破解
優點:
–>最為美觀
–>生物相容性優良
–>不需要太多的咬合空間
潛在問題:
–>不夠準?
–>強度限制設計
–>植體-氧化鋯介面的強度、精密度及磨損
–>咬合時的明顯聲響
–>長期案例的追蹤仍不多,LTD問題影響未知
先來想優點為何為優點,
美觀:
–>氧化鋯外部能燒上陶瓷,當然在美觀上佔優勢。
–>氧化鋯雖有透明度不高的缺點,但在全口的設計當中,沒有機會和自然牙並排比較,因而不會有被看破手腳的問題。
生物相容性:
–>關於這個當然有很多研究囉,老何想起當年唸完頭有點痛,Dr. Stein在1966年的文章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5217111
pontic底下不發炎的大重點是ponitc表面的光滑度。陶瓷及金屬都能長久光滑,但塑料卻無法(PMMA or composite resin)
–>人體喜不喜歡氧化鋯,我想答案除非過敏,不然答案是肯定的。 君不見氧化鋯植體都有人在用了,初期骨整合也完全不輸鈦。
不需太多咬合空間
–>這就奇怪了是吧? 不是說強度不如金屬的framework,怎說不用太多咬合空間呢? 其實也不奇怪,金屬支架的確是比較強,但外層一定要包一層厚厚的樹脂(多是PMMA),就是這層樹脂至少要有2mm以上才比較有強度,傳統製程還要排牙喔! 所以常需14mm-16mm以上才夠空間(將來會提到)
–>氧化鋯因為顏色的優勢,只需要在唇及頰側上一點修飾陶瓷即可,給他10mm就夠了。
—
再來想一下缺點或是潛在問題,
不夠準:
–>這個真的看製程喔,文獻及一些"原廠"使用者(Procera)的說法,的確有機會會密合(老何要找機會試試,眼見為憑呀~),以老何個人的經驗,是精準度是不如milled金屬framework的。
–>氧化鋯的製作是要預估燒結後20%的收縮率,如何縮完還是準的? 其中的難度會比金屬直接車出來1:1大小要來的更難(不然氧化鋯就是燒結完再車…)。
強度限制:
–>過大的跨距(超過3顆牙)不適合
–>過大的遠心延伸(超過1顆牙)不適合
–>implant cylinder邊要至少有1mm
–>另要記得增加高度(三次方)及寬度(一次方)能增加強度
–>上面的限制實在很不科學,要科學一點也有,但假牙本身不是乖乖的長的像一條bar…知道大概的原則就可以做治療計畫了。
咬合的聲響:
–>陶瓷互撞的聲音…一般來說,患者是可以接受,如果無法接受,把下顎咬合面換成resin
長期追蹤的研究仍缺:
–>的確,相信再等個5年,才會有較多長期outcome study
–>數位製程的好處,只要存好檔案,萬一壞了,還是有機會很快做給患者的,就算氧化鋯製作無法當天完成,但車或印一副樹脂的假牙來急用也不難 (但前題是你要有存檔呀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