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斷了記得撿起來嘿!
上週VIP門診有一位經介紹來找老何的阿伯,咬到雞骨把牙齒咬斷了,阿伯最近搬來了高雄,台北的前輩醫師請患者來找我。
這樣的斷牙事件其實大家都多少有可能會遇到,但常常不知該怎麼辦…
太多細節大眾是不可能記得的,所以簡化成以下三個建議:
1,先滿地找牙,牙齒斷掉或掉出來不管,找出來~
2,買個冰牛奶(生理食鹽水、口水也可啦),丟進去
3,立馬去看牙醫
—
這個阿伯來時早已過了好幾天,且他的斷面是在牙本質及牙釉質,沒有牙根的部分,所以保存所需的條件相對簡單,放水裡也可以。
以下是黏之前及剛黏完的效果 🙂

那個牙齒剛黏回去瞬間顏色不再死白是不是滿神奇的?
這是因為我們黏好之後,光的通路重新建立,所以顏色就有回來了,之前是光傳導到斷面就停了,所以看起來死白,顏色不連續。

———————-
全程顯微的處理下,就如同黏貼片的工序把牙齒黏上去,但有些重點還是不太一樣(以下供牙醫同仁參考)
1,沒有retention form或是定位外形
–要想辦法定位
2,斷片邊緣是銳利的
–需微處理邊緣
3,老人的斷牙斷面可能不只一個
–需要去除內部斷面,用樹脂充滿空間
4,牙髓可能會非常接近曝露
–需考量bonding系統、不能亂用強噴沙,要用弱噴沙,也要考慮capping的可能及空間
5,斷片一定包含dentin
–dentin bonding的選項,包含厚度及是不是雙面pre-curing
6,是不是做成crown比較好?
— 其實不一定,但說不定真的比較好,要先測量一下唷!
———————–
以下來進一步分析
1,定位是重要的,先把斷片放回評估
如果你無法定位的很順,做個把手吧 🙂
2,小時候老師都有教過, bonding enamel要bevel,可以有更多牙釉質柱及減少黏完的白線現象,contact處怎麼處理,請看影片 🙂
3,斷面可能不止一個,我們不要拿起來就黏,一定要停看聽,有內部裂痕請拿掉,因為那些地方不可能bonding唷!

4,怎麼處理齒面??? 其實是看enamel、dentin的分布、距pulp的關係來決定,本案例中已極度接近pulp了,有考慮indirect pulp capping,但會多了空間、顏色的問題,也可能為了空間,進行VPT…
但怎麼決定??? 其實是在過程中不斷問患者去確定感覺,因為感覺正是牙本質通透度的臨床表現,最後決定gluma block一部分通透性,selective etching,用上最新的第六代bonding(GC)(較耐水,厚度不厚)去處理。
5,原則告訴你,老何就不用開課了 🙂
不過反正老何沒有要開課XD 所以就告訴大家吧^^
enamel及瓷,co-curing是ok的,然而dentin的話,precuring比較好。這次的游離斷片在處理過後,多半是enamel,所以游離斷片使用co-curing處理,齒面處的斷面,有一些dentin,所以我用pre-curing

6,為何不做crown? 因為做crown比較累(誤) 我們來比分析一下,其實真的可能做crown唷!
但重點是藍色處,其實也有enamel,當enamel量占到bonding面積的6成,加上有完整一圈的enamel rim,我們選擇bonding也算是合理的囉!

而如果做crown,我們得到的abutment height約為3-6mm,好像有符合小時候固補老師教的3-4mm abutment高度即可,那請問,到底是3mm還是6mm???

我們想一下,真正能形成完整ferrule的齒質高度,是不是就是完整一圈的部分? 所以這個abutment height估為6mm是高估了他的retention form,當然應該也比3mm好,但總之不見得完美(也可以加core加長,但這個加長的承力結構也是由bonding來的),加上老人家的牙齒比較薄,修完更接近pulp,有endo可能性,加上你看他的牙齒本來就沒對齊,做成crown變成要等長,我們可能要去想想前牙干擾的部分。因此我們先保守但嚴謹的黏回去,告知風險,先求安全下莊 🙂
—
最後,黏時還是要小心對齊才不會出差錯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