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解構討論一個臨床問題? 以core為例

老何帶學生的meeting經驗滿有趣的,從2012年到現在也快10年了,中間有一段時間自己更是跑去當學生,體會很深呀~

直擊重點,我們不談大道理及往事,就以這個月我們要討論的主題:“牙齒的核心材料"為例,來一起探索,方法很多也有其專業,這裡只是野人獻曝唷,主要是目前情境下實行起來覺得合用 🙂
開始前,不管怎麼方法,不要隨便勾幾篇文章就要學生去唸,這是浪費彼此時間呀~~

1,題目發想:以實用性為主,動機性會比較強
心中會有一整年(或兩年週期)中,我們大概需要cover到什麼主題的概念清單,而動機例如:過一陣子要演講、寫文章要用到、最近臨床大家卡關的問題、今年學會有什麼大師要來講相關主題等等,兩相結合。以這個月為例,我今年就會在OD學會講相關題目,大家一起來有條理的整理資料。

2,工作分配:考量能力,分組由資深組員各自領導。
每個時期我們對於學生的能力要求會有所不同,他們也有這個階段該會的及不必然要會的,同一組的學長姊可以帶領學弟妹去了解各自的任務分工。
例如研究生/ 總醫師(組長):
要有自己找文獻及找出文獻重點的能力,需要能有條理的分析主題,問對問題
例如pgy:
要有看文章找出重點的能力,從3-5篇文章中找出異同及可以形成觀點的重點
例如intern:
看能看懂文章,要有"看不懂要問"的能力XD

3, 關鍵問題的初步提問:
參考下圖,這個部分由指導者自己(或組長們一起)來發想(左1)
我們在進一步取得資訊更了解題目前,一定會有初步的發想,先以"經驗性式思考"來提出臨床問題

不過考慮時間及能力有限下,討論的深度就要進行調整(左2)
用"系統性思考"先歸納問題,讓一開始很雜的想法條理化,但有時需要有所取捨修正,原因有二:
–> 有著不同專業認知程度的人員們要討論,特別是其中有學生,基本知識的獲得仍是一大重點,所以要有相當比例"課本中該會的東西“,不然可能他們就聽不懂睡著了XD
–> 過度鑽研單一問題的話,說不定可找到真理XD 但失去了實用性及廣度

4,架構的成立
等初步查了資料後(上圖右2),再來改結構及系統(右1),此時也才能夠開始架構性思考。
此時就會從找到的文獻中先請組長們先略讀,更熟悉這個領域是怎麼approach各個小主題,修正問題,修正的取向是變成條理化可理解的架構,把問題修正到已知資訊能回答的方向。這步驟一定會要增減文獻,所以不必太早精讀。


5,個人化教練(累)
這或許是最花時間的部分吧?
在各組都找完資料後,我們各別的約時間坐下來,一一檢視文獻:
–> 文獻的品質
–> 找到的東西和預期的差別
–> 理順邏輯
–> 修正方向
–> 協助把資料系統化
指導者要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之間找到平衡,給予不同程度的指引,重點是引導思考,打開卡住的關卡,給他們能力做的到的任務,這種一對一或一對二的討論燒腦而高效。

A man and a woman during coaching session in an office
過度美化的示意圖
(真實)一整排排隊等要討論文章的情況XD

現在在疫情期間,我們也常用線上的方式來進行這個部分,以下是老何可能在這個階段會看到的學員整理(看了有點感動,超用心 ),我們run過一次後,進行一些修正,接下來就可以上場報告了 🙂

最後,會把大家收集的文章資料弄到文獻管理系統,這樣就更有條理了 🙂


6,現場的討論思辨
現場的討論就是專注力的燃燒,老何請來很有經驗及學識的老師們一起來參與這個月的閱讀成果報告,大家現場的腦力激盪及經驗分享,讓用心參與的學員們常是受益良多。
(例如下次是下週一,疫情影響下,會是第一次我們用全線上的方式來進行,請期待)

待續補完 🙂

或許,在忙碌的臨床單位,這樣有點傻…
但懷念在美國時lit review的感覺呀~現在只能勤勞補上不足了

學習初期重要的不是去當追随流行的follower/ believer
而是從收集資料到形成觀點的能力

2則留言 追加

  1. Miss羚羊 說道:

    看到PGY的能力門檻是“從3-5篇文章中找出異同及可以形成觀點的重點”,馬上停下看文的腳步瘋狂自我檢視。

    這篇好適合給醫院仔們看~期待待續!

    1. WayHomeDental 說道:

      感謝^^ 努力實踐,雖然每次多少都在最終效果打了點折扣,但心裡的確會有個架構及期許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