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假時寫的,舊文回收☺️)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不過可以由幾個點去考量:
1,好不好清: 加熱樹脂、resin cement好清
2,好不好壓: resin cement, flowable好壓
3,耐不耐磨: 加熱樹脂”可能”比較耐磨,看種類,但基本上耐磨的不好壓
4,美不美: 看用的地方,veneer透明較好處理,overlay不要太透明但薄一些好
綜合考量,verneer用專用的resin cement是最適合的,但overlay/inlay/onlay壓的部分,和cavity設計有關,越簡單的cavity越容許你用較不容易流動的cement,這樣說好了,一旦用了加熱樹脂,基本上咬合一定會墊高(50-200um左右,cavity越complex,越容易墊高),(基本上,同樣的internal gap, retention form越多,越容易墊高)問題是我們要怎麼處理這個現象?
Overlay我們可以控制整個咬合面,墊高相對影響較小
那inlay/onlay呢? inlay/onlay取代部分咬合面,一旦墊高,咬合面必然要修不少(其實我們無法完全控制cement space, 尤其是class II in/onlay)再回來看耐不耐磨,考慮的不只有filler,gap寬度及gap在何處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說更是重要),咬合面gap是最大的考驗,但我們還是可以re-bonding來sealing gap,另一方面咬合面gap是enamel還是dentin也是差很多,對我來說,occlusal dentin junction是錯誤的設計…
至於顏色、透明度…light cure material其實很穩定,避免在前牙用dual curing material是基本,有try-in paste是萬一我們要小改顏色時至少的要求。
Restoration和cavity的相對位置是marginal fit, internal gap, cement film thickness, seating force/direction/method 等等等因素共同決定的,bonded restoration的一大好處是這部分的容錯較高一點,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及材料去處理,說不定臨床結果不會差太多(EBM之類的!@#$%^&*或許不會差那麼多),但是考量的list越長,我們越能去接近預期中要的及穩定的治療結果。
好啦,最後考量強度…老實說,說經驗是嘴炮,說實証也沒答案,composite resin, resin cement的compressive strength都遠遠夠用了,那compressive strength誰比較強還有沒有重要性?
那shear strength呢? 反過來想,shear force該由cement來提供嗎? 這是resistance form的問題囉~
至於臨床上,沒有對錯,works longer就是對吧我猜^^
而省錢、好操作、每次都能準確達成目標應該是選擇方法及材料的原則
overlay + 簡單的cavity design是我唯一會考慮用加熱樹脂的時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