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前兩週和GC公司合作的演講slides進一步來說明
老何在學習做"全口重建"或是比較複雜治療計畫的頭幾年,心中老是充滿迷惘@@
總是希望有老師或是前輩來一步步教我…
不乏遇到很多很熱心的學長學姊,也不乏拿鞭子的老師…
過程總是辛苦,不過呀~成長終究是靠自己,當然也有可能辛苦過而沒有成長XDXDXD
自己在帶學生,或是自己以前在當學生,都有種情況:
“奇怪,你怎麼看不出來這個問題"
“你好像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很好,但為何這步驟要花這麼多時間"
其實…就是一種"總有一天你會懂,但X!@#$%*#%^&…"的感覺

自己回台後有點像是發下心願似的,開了"全口重建"的補習班,不是當什麼大溼,而是期待把這種這種過渡的經驗具象化,把心理思維層面的東西傳達出去。
但就如同我的老師,Dr. Chee一直告誡我們的,如果你畢業5到10年,講的還是老師教的那一整套,這是他教育的失敗…
老何很怕如此,也很謹慎避免如此,而也很幸運在自己近10年的講學生涯中的初期就了解到這點,所以一直很刻意的避免只講招式、套路…雖然少了一些演講的爆點及綜藝感,但真心無所謂。
所以呢~曾經迷航的自己才會想分享現在心裡的指南針…
全口重建在治療計畫完成後,實踐的精神是從粗估到細節,就是層次感。
真正掌握這個層次感,在治療的任何一個時期介入,都能了解現在是進行到哪一步,或是下一步該怎麼走。這也是為什麼每天忙碌的老何,完全沒時間預習/復習等一下全口重建患者的治療要做什麼,但總是能很快坐下來就順接treatment sequence而不致迷航的求生法XD


以咬合高度為例(數據也是舉例):
VD存在著3mm左右的容錯值,用來設定全口診斷蠟形
初始臨時假牙階段存在1mm左右的容錯值,用來調順咬合
最終臨時假牙存在100um左右的容錯值,因為樹脂的彈性和 PDL
最終假牙存在10um左右的容錯值,用力咬合及guidance的一些微調及拋光
以印模為例:
例一:想像一下RPD distal free-end的case
abutment/survey crown/framework/soft tissue,我就不用多講了^^
例二:想一下前牙植牙的印模
植牙位置印模、軟組織塑形後轉移、contact的最終鬆緊、置入後的咬合微調
以臨時假牙為例:
例一,功能而言
從確認齒質的可用度、治療的過渡工具、確認咬合高度、確認咬合功能、確認美觀、確認軟組織的健康
例二,時間而言
單顆BPR temp的數天、配合治療計畫或觀察症狀的使用數月、經濟或其他考量的使用數年等等
以美學為例:
臉部比例、唇齒齦相對位置關係、發音講話、牙齒比例、牙齒大小排列軸向、軟組織的和諧健康、功能性或個性的外形微調、材料/顏色呈現、表面拋光質感、咬合功能的適性化

還有太多太多的例子,想著想著就想睡了XD
簡單來說,就是一種f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