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試著思考一個問題: 如何配合implant/overlay/crown的在全口咬合高度改變的情況進行treatment sequence?
全口重建的患者,必然的一個過程就是咬合面的改變,這個改變除了咬合高度,也相伴了咬合面結構的改變。咬合面的改變必需經過臨床的驗証,利用臨時假牙或臨時復形物確認及修正,美觀、功能正確無誤後,才能正式轉換為正式假牙。
因此,好的臨時復形物須具備能正確呈現美觀及功能、容易調整、容易轉移、容易移除、容易修復及重製等特點。
Implant/BPR/Crown三者的比較中,以implant螺絲固定的臨時假牙最容易達到這些要求,而自然牙的crown及bridge,也是能相當有效的達到以上的要求。而比較困難的是bonded restoration,因為這類復形物只有不太充足的retention form,所在常在臨時假牙的設計上使臨床醫師感到困擾,尤其是全口合併不同補綴物時,該怎麼在臨時假牙階段良好的測試及轉移,常是決定最後治療耗時及品質的關鍵。
那怎麼處理? 幾個例子來了解一下,提供以個人經驗覺得可行或偏好的方案,當然也有很多別的方案
(記得,不是一套功夫打完收工,而是要在每一步驗証再轉移資訊)
例1,全口都是bonded restoration:
原則:CRF來引導
方案1) 後牙先CRF來復形及調整,再分區換掉,前牙用mock-up,後牙CRF後再開始做前牙,再回來做後牙
方案2) 3-step法
例2,全口都是crown bridge:
原則:全口先到temp,調整後視需求(咬合/美觀/發音/VD)
方案1) final impression 做第二副高精度temp,再分區換掉,後牙/前下/前上,前牙可focus在美觀
方案2) final impression 直接做final後牙/前下,沒問題再把前上做完
例3,後牙crown,前牙上下貼片
原則:把製作前牙的時間縮短
方案1) 咬合板確認VD,前牙prepare後,後牙temp及前牙正式veneer一起上,再分區完成後牙
方案2) 前牙先CRF,後牙做完再做前牙
例4,前牙crown,後牙BPR
原則:前牙guidance先決定
方案1) 後牙CRF,前牙先做完,再回去做後牙
方案2) 後牙CRF,先做好後牙再做前牙
例5,Crown/BPR跳著存在
原則:BPR先CRF,crown照做,其他如例2,上前牙veneer/crown要一起做,後牙BPR在crown做好未黏前的空檔車好印好
例6,有合併植牙
原則:植牙先做到temp多利用,其他如例2
有幾個重點可注意一下:
1,BPR的temp不太能測咬合,若有確認咬合的需要,先CRF
2,前牙temp veneer很容易掉,處理時此區需縮短治療時間,所以其他部分先顧好再碰前牙
3,植牙soft tissue的印模可以不急,但植牙位置的印模要早一點,有助定位其他治療的空間
4,原則不變,但有不少CAD/CAM及口掃的資源可幫我們,全口治療的觀念越清楚,數位會越好用
我們放了很多精神精力在treatment plan, 而另一方面treatment sequence的重要性也是極高且具實務性質,卻較少(也較難)有系統的被呈現或教授,如果想充實這類的經驗及內容,除了自己看書@@? 最有用的就是多參加病例討論會多發問,或是找人多討論都可以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