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何在2012年離開診所後,到醫院工作,很幸運的有兩台顯微鏡可用 🙂
真的是十分開心呀~此時就開始了老何顯微教學的歷程。根管治療的臨床跟診學習,其實看不到操作的話,根本就是超級無聊呀…所以只要來跟診,老何一定開顯微鏡接到電視上來演示及教學。
這樣日復一日,漸漸顯微鏡的操作就像吃飯一樣簡單,要看著2D的影像來操作演示也不成問題。而看2D影像操作3D的事,因為沒有立體感,所以在車牙前,老何會先拿好handpiece,裝好bur,先不轉動,然後bur去碰觸牙齒,取得位置及方向的肉體感覺。
臨床工作其實90%是有點無聊的,當那有趣的10%出現時,顯微鏡就是最好的記錄工具。而如何去mounting相機本身有點有趣(主要原因是內建的影像系統常是跟不上時代的…),老何曾經花了不少時間在玩這個,當然啦,不玩這個一點也不會讓你成為比較不好的顯微醫師就是。然而很多事,帶你前進的只是那份熱情啦 ^^

左邊那台Sony NEX… 對,那是個全幅無反還沒來臨的時代


照片中的小花醫師,現在已是endo專科醫師囉~
那是一段老何自我進步快速的日子,在醫學中心負責一個科(OD+Endo),收盡疑難雜症、帶學員、維持業積,你除了吐血而亡、認輸離開,另一條路就是吹著口哨前進…一直到後來出國,一直到後來回國,都是一樣…餘裕不多的環境會讓人學會看重點、利用資源,並沒有真正什麼事能停止你的進步,即使是內化而不外顯亦然。
如果你年輕,眼力還好,有機會的話,讓顯微鏡陪你成長吧!
到了某個程度,當技巧及經驗足夠,就不再需要死盯著這台機器,你會了解用顯微鏡看診是多麼養身而有效率的事。之後有機會會再提 😉
=====================================================================
顯微小常識時間:

上圖是牙科顯微鏡的光路,簡言之,就是如何成像的圖示,從物體向上,影像有左右兩道,才能形立體視覺。
而影像向上傳到一半,遇到一個東西,分光鏡(bean splitter),分掉了一部分的光到了左右邊,圖中的右邊再有一個管子將光傳導聚焦到感光元件上(Chip)。
另一方面,主幹道上,光線經過一個透鏡(目鏡)變成平行光,再由我們的眼睛來又獲取影像(經水晶體,聚焦在視網膜上)
以上可以說明我們的視覺和影像系統的差別,成像需要聚焦到某平面才行:
顯微鏡給我們眼睛的,是平行光,要再經水晶體聚焦到視網膜。
顯微鏡給相機感光元件的,是聚焦光,聚焦在感光元件上。
如果我們今天用的不是感光元件,而是DV或是自帶鏡頭的相機(或手機),那在分光鏡那頭,必定要再有透鏡把光線轉成平行光才行。

如上圖,就看分光鏡後面是接哪一種adapter,來決定他要給的是"感光元件"之上成像,還是要給眼睛/DV/數位相機等自帶"鏡頭" 的裝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