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 Tagami 見証bonding歷史的傳奇人物, 好幸運上週六在OD學會能聽到這場演講,看到最後一張slide時,其實覺得有點喜感又很感動。隨著一張張老照片,時間拉回到了1970年代,人類對抗蛀牙行之有年了,而蛀牙學是基本,從染劑的研究中,找出該挖掉多少蛀牙後,我們能在這樣的齒質上進行何種的復形,怎麼才能黏的上去呢? 自從1955年我們學會酸蝕enamel後,剩下了個一問題:怎麼穩定的黏到dentin上?
從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開始,日本有幾家大企業為了另謀利潤而成立牙科公司,時機對上了Dr. Fusayama 1978年的total etching,dentin bonding開啟了新頁…1999年,SE bond問世,2 step self-etching的滲潤hybrid layer的特性使其成為了新時代的gold standard…催化劑是除了monomer外的重要因素,影響著轉換率,而催化劑的細節往往就是廠商的秘密,新一代2 step self-etching bonding正是往這個方面是改良…
老爺子補牙的方式有點酷,分層後一坨流,用bur修,看了我都會心的一笑了,不少case我也是這麼搞的^^他告訴我們修復的重要,記得上週才分享過同一篇review,他分享了牙齒的death spiral,修復及acceptable的理念讓牙齒的生命得到圓滿,讓雖有修補到堪用的牙齒陪我們走到人生的最後,他提到了笛卡兒和太極,這部分我聽的有點分心了XD,大致是形上學及太極動靜之哲學間的選擇。
心靈上得到滿足的一場演講。
—
QA中,有人問到了self-etching如果不小心磷酸酸蝕到dentin,對bonding如何影響?
Dr. Tagami想了一下說:磷酸酸蝕到dentin,我們視為一種risk…
老何當下心裡是有點震動的,聽到Fusayama的學生說出etching dentin是一種risk,就如同聽到McCollum的學生說出Gnathology很多東西現在不再適用了,看看我耳旁當年被刺青的Hinge axis,隨著時間而不準,最後隨時間而淡到看不出來了。

感謝學會及工作人員的辛苦,很有fu的一次聽講經驗 🙂
如果之後有空,再來打一下消化後的心得整理式的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