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作,樂趣在於:一分鐘前,這個東西並不存在。
說不定有人曾經想過類似的架構? 但我沒找到,然後就自己創造囉 🙂
把腦中一些漂浮著的東西抓下來,放在空白slide中,合理的組合編排,大概就是這樣。
今年演講的新題目實在太多,但老何真的也沒亂接演講啦,其實在接新題目前就知道自己的腦中存在一張圖,只是需要壓力的催化、刻意閱讀的補足、然後就是找個安靜的深夜寫下來。這兩個月類似的內容還做了印模及蛀牙處理,有架構的好處,你的閱讀及思考及操作才會開始系統化,才會產生進化及進一步完整。
從這張表中,不難發現, implant vs endo這件事的比較其實是治療主體和治療手法兩個不同層面的比較,有治療計畫概念的人不太會去直接比兩者的成功率,因為實用上的幫助不大。另一件事也可在表中看出,牙齒為主體的治療,overall的成功是restorative及pulp兩個層面共同考慮的,例如我們單純問說molar endo的成功率,一定會不可避免的要關聯到補綴計畫。那身為endo醫師,如果在乎自己的case要高成功率,必需要知道prosth的規劃,要不要post core,wall build up何時做,要不要拆等…
待續…
(因為太忙,冨堅了一個月,重開張\^^/! 將來會回過頭寫一些impressio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