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100件事沒做,但印模這部分,過陣子老何有演講會談到,一定要先寫一篇插旗,之後就是等靈感出現囉~(最好是有這麼好康的事啦XD)
提到impression,2019年我們會想到數位vs.傳統,但如果是老何畢業的2005年,我們想到的是PVS vs. polyether,永遠是比較題會比較好玩^^
我們知道不同的印模方式會有不同的精準度,但除了精準度,還有更多重要的factor要思考:
1,物理性質的了解是基礎,例如彈性回彈的比例、抗撕裂、親水性、流動度等等,這讓我們可靈活去選用印模材料
2,製作的成品精度要求,這決定了你要怎麼印模及印模的要求,最容易理解的是denture,光是什麼functional impression, mucostatic impression, border molding等等就是不同印模手法體現了。你要印subgingival就要知道排齦、你要做implant framework就要知道splinting或不splinting的不同。你在印CD時看到顆小氣泡不以為意,但同樣一顆氣泡在crown margin你就會覺得很揪結…
3,印模求達到目的不求達到完美,極少有完美的印模條件、也極少有完美的印模…但最棒的事是不用完美,只要提供適當足夠的資訊就可啦! 例如你不會印一個BPR然後先border molding…
幾個印模的標的物可以想一下:tooth margin, soft tissue with/without compression, soft tissue with/without displacement, implant platform, denture border, implant-implant(rigid), tooth-tooth(PDL)等的相對位置等等…
4,決定製程再決定印模,要印模就是要製作假牙,怎麼製作會影響你要印的模,例如要不要取二模或是還是灌二模,兩個模的取法要不要有不同(為了abutment的margin or 相對位置,為了soft tissue的原始高度還是受壓高度)
5,準備好軟組織,必要嗎? 常見的有tissue management,例如控制發炎、控制受壓的外形,或是一些custom tray,impression matrix等等。如果不在乎發炎,crown final impression其實幾乎一定一次取的到,但要控制發炎,你要有好的provisional,這個可以來自你的"pre" final impression…
6,數位vs 印模,數位太好玩了啦,除了口掃外,還有模型數位化、印模材數位化、斷層掃描重建或是合併等方式,變化是數不清的,了解及活用最重要
7,驗証的必要性,不可在工作流程中忽略,不然你會吐血 … 但最討厭是在治療椅上QC或驗証,雖然直接,但也耗時且不會太舒服,可能的話,在口外先驗証,在口內最多只是微調,牙醫人生才會是彩色的~
驗証印模這個主題到了植牙時代變的很重要,因為要splinting要求的精密度門檻不低,製作成本也很高,沒驗証做錯很傷本的唷~
最後為了文章沒圖太無聊,來個傳統vs. 數位對於植牙周圍軟組織的記錄的兩個圖,怎麼做是滿有趣的沒錯啦^^ 但重點其實是要去了解以上7點,之後要怎麼玩都會很輕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