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5) 12年前的省思

老何2005年牙醫系畢業,到現在14年了,最早開始做現今所謂的BPR約在研究所時期,也就是12年前,開始做了study,那時…哈哈,真的什麼都不懂啦…
那時當然就有3d齒雕了,印象中公道價1顆9000的樣子XD

那時的老何為了做study,查了一下onlay/inlay的定義,喔~原來要蓋到cusp就是onlay,onlay比inlay大顆,好像實驗可以測的東西比較多,於是,就設計了一個onlay

以受力來說,這不合理,平平的,也沒有retention/resistance form,但我認為,在實驗設計上很合理呀,因為我要測的就只是密合度嘛~又不用真正受力!
所以接著,我就設計了一個onlay,然後做出來,裝上去測量

接著把sample黏到cavity,包埋去切

接著就是來測量

由上面幾張圖,我們知道了咬合高度、邊緣、內部的密合度~不得不說測這事真的還滿花時間的@@,不過忙完後,當年的老何也就順利的畢業了~

而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個影像在我腦海卻揮之不去…

當年的密合度老實說看起來有點馬馬虎虎,不過也符合當初製訂的"臨床需求"喔!
不管去看誰的study,你會發現,"邊緣密合度"的表現,永遠是比內部密合度好…
我們覺得嗯~邊緣和密合就是功得圓滿,廠商的預計值也是這樣,顧好邊緣就是好~

但這樣真的有比較好??
我們是把邊緣硬是向下修正,修正到可以撞到cavity margin,
撞到margin的話,也是marginal gap=0,可喜可賀~

但是說好的要避開應力集中區的呢?
恐怕不如預期,我們的應力集中區跑到margin上了(打星處)…
另,margin處的overhang…. 我們如果修掉修順(虛線)…

變成薄薄的瓷在margin邊,應力還是集中在margin,只是情況更為不利@@
那怎麼辦?
明天再接著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