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應該懂的OD知識(初稿2-Bonding)

2,Bonding的基本原理

Bonding的方式及介面常令人容易混亂,在此儘可能精簡介紹

Enamel bonding:
Enamel與resin之間的結合,藉由磷酸酸蝕後在enamel 表面造成微細的粗糙面,方便resin滲入,形成強大而穩定結合力。

Dentin bonding:
Dentin與resin之間的結合,藉由酸處理露出collagen fibers並由resin浸潤形成hybrid layer是dentin bond最基本的介面,然而常受限於hybrid layer本身性質及親水疏水性質的處理,dentin bonding的穩定度現階段仍不如enamel bonding。

Dentin bonding其下又可以分為好幾代不同的系統,比較簡單來分類,分為
Total etching bonding:使用磷酸來酸蝕dentin再使用大量水來沖洗,露出dentin中的collagen fiber,再塗上bonding系統(可以為兩劑型或一劑型)來產生hybrid layer,進而提供bonding。
Self-etching bonding: Bonding agent中酸性的monomer 會酸蝕具滲入dentin產生hybrid layer,進而提供bonding。
選擇上述兩大類bonding systems的考量:
Total etching bonding technique移除dentinal tubules中的smear layer,會暫時使dentin的通透性變高,滲出的dentinal fluid 會影響bonding的品質,同時沖洗後的吹乾過程不易控制,吹的太乾會使酸處理後露出的collagen fiber倒塌,也會影響bonding品質,較為technique sensitive。雖然Self-etching bonding technique沒有以上的問題,但因monomer是有機酸,其親水性較好,較易有水解的疑慮。臨床上還有一種情況,即是已有敏感症狀的牙齒,在處理時不希望再因為去除smear layer造成更加敏感,常會選擇self-etching系統。
綜觀市面上各代的bonding systems,研究結果一般共識,表現較穩定的有二:
Three-step etching & rinse bonding system (Total etching system) 及two-step self-etch system (Self-etching system)

Cement類材料的bonding
另外,我們歸類為cement的材料,有些也具bonding的能力,只是強度不如dentin bonding,主要結合在齒質的鈣離子上,提供一個乾淨的齒質表面是有助於這類的bonding的,例如:
GIC bonding:
GIC的bonding機制,是屬於chelation(螯合),由polyacrylic acid和enamel及dentine上的鈣離子結合。要達到比較好的bonding效果,建議需清潔齒質表面,去除 smear layer,可用polyacrylic acid在表面塗抹10-20秒後沖洗乾淨後黏著。
Self-adhesive:
現今有許多self-adhesive resin cement,其bonding機制是屬於此類,操作方便且對齒質也有一定的bonding能力,因而廣受歡迎。其bonding機制,靠的是cement中的有機酸單體側鏈和齒質中的鈣離子結合。

以上介紹的幾種結合齒質的方式,bonding強度及穩定性都不同。例如enamel bonding ,因為其強度及穩定度都十分優異,是bonding的gold  standard。至於dentin bonding雖很重要但仍不完美,算是目前產學界仍在全力努力改善的部分。Self-adhesive cement雖然其bonding不是很強,但是對於已有retention form的crown,其實是很不錯的選擇。

不同填補材料介面
除了材料與齒質之間的結合,不同填補材料介面之間的結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列舉一些臨床上可能會遇到的情況:

Self-etching bonding vs. self-curing cement
臨床上常會不小心忽略而犯錯的一個步驟,是self-etching bonding system和self-adhesive dual cure cement或self-curing cement的混合使用,因為self-etching bonding內含有機酸,可能會與self cure cement 內的胺類產生酸鹼反應而導致聚合不完全。比較安全的作法是要確實按照廠商說明書操作,選擇已配合好的bonding/cement組合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Resin/amalgam repair
當一個大範圍的填補物在邊緣開始產生leakage或是有局部缺損,應該先判斷是此填補物是否需完全移除重補,如不需要,此時可用composite resin配合bonding system進行修補,這也是符合“Minimal Intervention Dentistry”的原則,表面處理可用tribochemical silica coating配合silane或是sandblasting配合metal primer。

Resin/calcium silicate materials
Calcium silicate materials這類的材料適合用於vital pulp therapy, 然而在其上該如何填補? 填補的時機? 填補的強度? 由於這類材料需要一段時間來達到足夠強度,如需較好的bonding 強度,還是儘可能等材料完全硬化,配合total etching bonding system會有較佳的結果。然而以bio-ceramic的性質來說,即使resin bonding system可以強固的沾黏其上,還是難以避免”cohesive failure” 發生於calcium silicate materials layer。

Resin/GIC
GIC類的材料當用來當成base或liner,其上再填補複合樹脂,也可配合resin bonding system,所靠的也是Micromechanical retention的機制,而受限於GIC的強度,其debonding failure的模式也最常是cohesive failure within GIC.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