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R(4) Resistance form

12年前,老何在研究所的時候,做了個onlay的實驗設計,認真測了內部的密合度、邊緣密合度及咬合的高度…
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11-2506200723260100

你們猜,當時我最大的困惑是什麼?

答案是onlay的定位,實驗中,可以看到瓷塊其實在某些地方是直接碰在齒質上的,問題是,我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向去壓瓷塊,是咬合向還是向這個L型的cavity的最凹處呢?
臨床上不知大家有沒有類似的問題? 用力壓下去,瓷塊就滑開了= =
這顯然有什麼地方不對吧???

那你是怎麼解決?
或是看到別人是怎麼解決?
不外乎
1,增加牙齒中心兩邊對角的axial wall (有時會用shoulder margin的axial wall達成)
2, mesial/distal box (或是他的變體鞍型)
3,中央窩加深(有人車內shoulder)
4,半crown設計(sholder/bevel/chamfer都有)

我們現今的inlay的車磨形,是由gold inlay演進出來的,
我們捨棄了什麼? 因為bonding的關係,我們對於垂直向的retention form的追求放鬆了
Dovetail呢? 有人覺得是retention form,有人覺得是resistance form,當然看他follow的定義,對我來說,這是一種resistance form,但不是真的對受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提供了一個weak point,個人僅在極保守的治療時考慮。

老何想了很久,要怎麼去呈現resistance form的概念,最後覺得用坐椅子的方式來解釋最好理解。看一下上圖,我們在追求的,就是一把越坐越穩的椅子。BPR就是我們的屁股,怎麼坐會比較舒服,你看了自然會懂。
(大家如果要引用這個想法,請記得quote一下老何,如果不這麼做,老何會很傷心的唷~畢竟人家都無私分享了…感恩啦!)

椅子理論解決了,接著來想想一件事
如果你把椅子車成超級方正,是好是壞?
可以朝向是否產生shear這類剪力的方向來想,似乎不錯…
–> 但等等,得考慮dentinal tubule的走向唷!!!!
可以想想製程上是否能達成? 似乎milled的數位製程不太適合
–> 轉向傳統法,想起一些die spacer的處理…科科,你都怎麼塗呀?

這部分老何將來有機會會來分析及破解,不過我近期沒有開課計畫,哈哈^^/
歡迎來高雄長庚找我聊 😉

重點是,要解決窩洞設計,先解決製程。

以下只是個小小例子,兩個想法提供給大家:
1,Resistance form 就像一把椅子,週邊的enamal margin提供了扶手效果。
2,不是咬點的地方,不就是個veneer嗎?那厚度真的要厚到1mm?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