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全口重建-010 數位化與老何介面/疊合理論

今天要介紹一個老何自己在心裡幾年來觀察成形的理論,從傳統聊到數位化。
本篇無圖,一口氣講完吧!

介面(interface)

介面觀念的應用

不知有沒有和先人的理論雷同,但我的想法是原創, 要引用請cite老何XDXD

牙科補綴,是一種介面的轉換結果,
首先,我們來看傳統法的介面分析

例如,你用傳統法印模做一個crown,
介面及介面上的失準機會有:
1, 牙齒本身 (debris)
2, PVS印模材 (bleeding, bubble, tear)
3, 石膏倒模 (bubble, wear)
4, Die (wear, reposition)
5, Bite (reposition, interference, thickness, deformation)
6, mounting (plaster expansion, displacement)
7, articulator (mechanical play, the gap between parts)
8, alginate印的對咬 (gravity, dehydration)
9, 以上是set-up的誤差,製造時也會有誤差
(製作時的誤差有些可以回到set-up系統上面再修正)
10, 製造時預設空間造成的誤差(cement space, blockout等等)

所以這個crown做出來,會放到病人口內(我們的目標,精準的目標值)去調整,去消除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誤差,進得到好的治療結果。

如果你要做的不只是一個crown,來個全口重建好了,那這個誤差的list我們可以再加上幾條…
11, CR–>CO–>MIP (關節位置到實際功能位置的差異, full function vs. of )
12, Facebow (arbitrary hinge axis, human vs. , horizontal set-up)
13, Occlusal scheme/surface transfer (因方法而異例如用alginate印外形)
14, Cross-mounting from set-up to final等於把bite的誤差放大兩倍)

接著是進入製造的部分:
15, Wax pattern, casting (wax本身包埋材鑄造…)
16, Veneering porcelain (CTE收縮造成的形變)

以上這些介面造成的誤差,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是無法完全克服…
而數位化,的確可以幫助我們去減少其中一些介面的誤差,
但也同時,數位介面創造了一個我們都不熟悉的或難以估量的誤差怪獸…

接著,我們來講數位化及數位介面
數位看起來很先進,但其實早在n年前就應用在生活中囉~
所以我打賭你一定可以很快理解我接下來的內容
數位可以分為輸入及輸出兩個部分,看個例子
輸入:數位相機(口掃機、CBCT)
–>就是把東西數位化的裝置
輸出:彩色印表機、螢幕(3dp、五軸機)
–>就是把數位化的東西帶到真實世界的裝置

數位相機的例子,我們應該不難理解:
輸入一定會失真,輸出一定會喪失細節,而輸入輸出一定要經過校正
所以數位的介面一旦你進入了,我可以保証一定存在誤差
1, 口掃誤差 (噴粉、疊圖重組、共焦的景深、軟體修正等)
2, 桌掃誤差 (反光、石膏材質、距離鏡頭遠近、疊合次數等)
3, CBCT (劑量、微震、重組的threshold、scattering等)

輸入和case setup有關,接著還要輸出喔~

4, 3D printer (我可以投降嗎XD, 機台穩定性、支架、材料性質、細節再現、後處理…)
5, 5軸機 (我不懂啦XD, CAM的設定、機台穩定性、車針磨損…@#$%^&*)
6, 加工後熱燒結 (我不懂啦T_T 爐台設計、擺盤、冷卻、支撐…)

所以,一個密合的假牙(先不講美不美),看完有沒有覺得可能要燒香才能得到?
我們不可能得到完美,而追求完美的路上,去多了解這些介面能幫我們提升品質,或是維持品質而節省時間。
———————————————————-

沒有人能精通全部的東西,但是一定要學會的是心中有介面的觀念。
鋪陳了這麼多,終於…T_T 可以來講我的想法了!
不管傳統及數位,都可以簡單看成輸入、疊合處理、輸出三個部分
輸入及輸出,要了解的是過程中的精準度還有校正的重要性
而剛才沒著墨的疊合處理,則是要明白疊合的性質
要了解疊合的性質,看以下的例子:
例(1) 傳統 vs. 數位咬合記錄
傳統法bite

上下cast夾著bite去mounting,這個bite本身就有厚度會墊高、cast上面難免有氣泡會墊高、沒fit好會墊高、cast變形也會墊高…
–> 傳統法,一定是在一次次過程中往墊高的方向走
–> 以全口重建來看,從咬合記錄初步設定後,不經過remounting等修正程序,一次精準到位是不可得的。我們會有一次到位的錯覺,是人體具有彈性的恩典。
數位法bite
純數位bite的取法就是上下咬合,然後你從左右側面掃描記錄上下關係…
如果實做過一次,會發現只掃左邊,右邊會開咬!? 是數位不準還是咬合時牙周韌帶允許牙齒微沉降造成的? 或許都有喔! 數位設計軟體是可以選擇你要不要讓上下cast咬合時有overlapping的選項。
–> 數位的咬合不見得會讓你一次次墊高,但也早已內建誤差值了,不過以性質來說,會比傳統法好一些,至少會較少人為失誤。

例(2) 傳統 vs. 數位的蠟形設計
傳統法基本在設定完成前很難評估,如果是加法設計,沒問題,外加就好,但如果是減法設計,你要堆蠟前要修磨石膏模型喔! 設計完的蠟形要壓回原模…請問此時你會記得修過哪裡嗎? 不記得就會壓不回去^^||
顯然,數位的蠟形設計有這個好處,如果有回壓的必要,你知道要修哪裡,或是局部改設計讓他可以暫時可以先包過去不用修,數位真的會方便很多(不過你模型要印出來需要時間/金錢)。

例(3) CBCT疊合口掃數位模型
CT可以經由拉threshold來產生介面,同一個CBCT影像,你可以拉出一卡車的介面,產生soft tissue, enamel, bone等等,這在臨床及研究上都是很棒的資訊。而我這邊要講的重點,在於不同方式產生的介面,在數位中的疊合,主要兩種,特徵點及最佳疊合,可怕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面,你按一個鍵就"疊在一起了",接著我們的治療精準度靠這個疊合的結果來決定,嗯…咳…我們有必要多去了解一些唷!(將來有力氣的話會寫XD)

最後要講到的是輸入/輸出介面的校正/驗証:
這個太重要太有趣,再給我一點時間腦中孵化一下想法XD

所以,還是要待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