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系列老何覺得有點可怕,怎麼寫都寫不完啦T_T
為了保持趣味性,材料選擇的部分我就先簡單暫停(將來再持續走火入魔)
Zirconia framework這個東西,臨床上的使用現況,相信是大家比較有興趣的,畢竟東西就是拿來用的,用起來如何當然重要。
2018/12/29的歲末,老何再度幫大家找了一下pubmed,初步發現最新的臨床outcome study(全口)還是2015-2016年間所發表的。
而相關的review article可以看一下: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809220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94436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306694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261853
當然囉,永遠都還有千千萬萬的文章可以看XDXD
不過這些資料已經足夠我們去認識這個材料的臨床使用狀況了,所以讓老何把99%的資訊過濾提煉,給大家幾個重點:
下圖是2018年 Dr. Pieralli的review article, 可以發現目前關於成功率的文章就這幾篇:

–>追蹤的平均時間最長到5年左右,成功率相當不錯
–>臨床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有framework斷裂、外部陶瓷chipping,其中外部陶瓷chipping是主要問題,framework斷裂似乎機會不大。
–>幾乎沒有發現screw鬆掉及黏膠鬆脫的問題,這個似乎是這類rigid的framework的好處
關於以上資料,配合自己的使用經驗:
1, zirconia framework的斷裂,是存在的issue,在製程中的降溫過快是主因
2, framework成功製作,並裝到患者口中後,再發生斷裂的機會很低了,這是否暗示我們的假牙設計可以更大膽一些? 適當評估風險後,至少是可以一試的是吧?
3, 外部陶瓷的chipping是重點,cutback的設計做好可以避免,或是純外染也是一種好方法
4, 黏膠脫膠的機率,不可能沒有,但可能沒有被發現…有無早期發現的方法? 定檢時要取下check?
5, 全口重建的case,咬合調整個人是覺得是必要的,氧化鋯是否會因咬合調整而顯著變弱? 這種變弱有沒有反應在臨床上? 似乎沒有…而進行必要調整後會不會影響上前牙區的cutback設計,有可能! 這個在臨床處理時要小心,說不定把調整做在下顎前牙就好
6, 收取費用買保固5年,我個人覺得合理,時間再拉長,要重新評估植牙/bone之間的關係了(這個將來有機會來談)
7, 所以臨床應用上,雖然還要再等等更長期更完整的文獻(老何2015年review過的心得是一樣的XD),目前請安心使用。
若臨床使用上的成功率不再是擔心焦點,那接下來的重點:如何做的快又好?
是的,回到了老何最覺得無聊的workflow,以及好像重要卻又有點隔靴騷癢的basic study,之後再想辦去討論吧^^
把事情做好有100種方式,流程不是重點,而是目標導向及客製化流程,不過當然,當你成為工廠式的臨床操作者,固定流程就很重要,可樂趣就變的少了。
正在思考怎麼去呈現這個部分,幸好也不急 😉